環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麗,藍天也是幸福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各地全面準確落實精準治污、科學治污、依法治污方針,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,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。
如今,青山常在、綠水長流、空氣常新的優美生態環境,正在成為人們生活的日常,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顯著提升。
持續攻堅讓藍天常在
提起鋼鐵廠,人們腦海中常浮現濃煙彌漫的景象。首鋼股份公司遷安鋼鐵公司環境保護部部長楊榮力介紹,如今,走進他們的廠區,道路潔凈、綠植蔥郁,宛如置身一座現代化的生態園區。
這家鋼鐵企業通過打好源頭嚴防、過程嚴管、末端嚴治的“組合拳”,實現全流程超低排放。實實在在的治理效果,也提升了周邊群眾的生活質量。
空氣質量是污染防治攻堅戰最直接、最普惠的顏值指標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藍天保衛戰的決心不移、方向不變、力度不減,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穩中向好。2024年,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.5平均濃度降到29.3微克/立方米,全國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.2%。
藍天不是等來的,而是拼出來的。
近年來,生態環境部推動落實《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》,指導各省區市落實落細大氣質量改善的路線圖、時間表和任務書。持續深化重點領域行業治理減排,到去年底,散煤治理累計達4100萬戶,累計完成8.93億噸粗鋼產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或重點工程改造,占全國粗鋼總產能約80%;組織排查揮發性有機物重點企業,推動問題整改。積極推動“公轉鐵、公轉水”,淘汰高排放車,開展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排查整治行動,有效打擊弄虛作假。
重污染天是人民群眾的“心肺之患”。生態環境部門全面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和區域聯防聯控,開展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。2024年,全國重污染天數比例為0.9%,北京市只有2天重污染。
統籌治水讓碧水長流
浙江諸暨被稱為“中國珍珠之都”。走在諸暨山下湖鎮的生態蚌養殖基地,一顆顆載有珠蚌的白色圓球,鋪在澄凈的湖面上。這種新的養殖方式通過管網將藻類“精準投喂”至河蚌體內,避免向水體直接投肥造成污染。
珍珠養殖產業打破養殖污染的困境,全產業鏈抓住機遇、逆勢而進。“珍珠養殖業綠色轉型,以前看是壓力,現在看是機會。”浙江清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偉鋒坦言,綠色技術讓河蚌養殖密度遠超以往,顯著提升了企業效益。
保護江河湖泊,事關人民群眾福祉。“十四五”以來,各地統籌水資源、水環境、水生態治理,持續推進碧水保衛戰。
截至2024年底,各地累計排查出入河排污口33萬余個、入海排污口5.7萬個,七大流域和重點海灣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分別達到90%和84%,推動解決了一批污水直排、亂排問題。
持續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。全國七大流域開展了水生態狀況監測調查,以長江流域為重點開展水生態考核試點,構建以水生態系統健康為核心的指標體系,引導地方加大保護修復力度。
持續加強生態用水保障。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出臺,明確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,強化流域生態環境統一監管,推動解決河流斷流干涸、湖泊濕地萎縮等突出問題。
2024年,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90.4%,首次超過90%,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至0.6%,長江干流連續5年、黃河干流連續3年全線水質穩定保持Ⅱ類。
多措并舉護一方凈土
在重慶三峰百果園環保發電有限公司,人工智能輔助控制的巨型“手臂”有條不紊地將生活垃圾送入焚燒爐,實現垃圾自動均勻進料。這個工廠每天可處理生活垃圾4500噸,相當于重慶中心城區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的40%。
這是重慶提質建設全域“無廢城市”、推進凈土保衛戰的一個縮影。
近年來,為保障人民群眾吃得放心、住得安心,生態環境部門啟動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,制定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,明確分階段建設目標。制定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計劃。開展建設用地地塊遙感核查,實現土壤超標地塊和存在污染風險地塊全覆蓋。同時,開展典型大宗工業固廢堆存場所排查,高標準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推動各地提升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,提升建筑垃圾消納能力、資源化利用能力。
目前,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2%,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。“十四五”新增完成8.6萬余個行政村環境整治,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%以上。
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持續加強,全國“113+8”個城市、20個省份和京津冀、長三角、川渝等地區全面開展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持續提升。
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介紹,近期,多部門聯合啟動專項整治行動,遏制非法轉移傾倒處置固體廢物高發態勢,同時還將聚焦重點地區全面深入排查整治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,以有效防控重金屬環境風險。
友情鏈接: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
Copyright 1999-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京ICP備14033264號-5
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:《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》社有限責任公司